[標本製作] 腐敗X醃製X標本_關於標本氣味的來源與處理




經常做昆蟲標本的人,通常也很熟悉一個標本味,對於剛接觸的人來說,那是一個難以忍受的臭味,或許有些人接觸久了還是難以接受。有時候就會想,這個味道到底是哪裡來的呢?
一般的標本製作方式,沒有什麼特殊的處裡,就是把昆蟲的屍體擺放好預定的姿勢,然後風乾。然而,這個乾燥的過程,並沒有想像中的快速,尤其體積越大的昆蟲乾燥的越慢。
乾燥的過程,沒有其他處理或時間較長,體內的肉腐敗了,就會產生腐臭的味道,就算是乾燥後也依然存在。如果蟲體是死亡後擺放一段時間,之後才加工,由於已經產生腐敗,就算再處理也難以消除那個味道。例如海外購入的標本,有些因當地缺少良好的保存條件,所以標本都有種標本味,是正常的事。
然而,不是腐敗的蟲體,就算新鮮的蟲體去烘乾,還是會產生味道,為什麼呢?特別是大型的昆蟲,例如大兜。借用風乾脫水食物經驗的經驗,嘗試提高烘乾的溫度,但是結果並不理想,大型的昆蟲並沒有因為提高乾燥的溫度而有明顯的縮短乾燥時間,反而因為劇烈的乾燥過程而出現不對稱的收縮。
回想起來,這個經驗也在乾燥番茄的時候遇過,把小番茄完完整整的放進去風乾,經過10個小時還是濕潤的,觀察了一下就發現,原因就出在番茄的表皮,它的表皮薄而堅韌,透水性非常不好,這樣的特性可以讓番茄不會很快脫水,可是風乾的時候,表皮就會阻擋果肉的水分離開,因此風乾蕃茄的時候,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先去皮,才能加快脫水的效率。
蟲和番茄也有一個相似的地方,就是外骨骼與關節的皮膜是不容易透水的,他可以保持昆蟲活動的彈性卻不會那麼快脫水,這個特性也導致做昆蟲標本時,就算提高乾燥溫度,脫水的速率還是有限。雖然實際上沒有測量過,但是從觀察的結果歸納,可以理解到,即使提高溫度,水分離開蟲體的速率並沒有上升。
這就導致,當我們把標本擺放好拿去烘乾,到完全乾燥需要一段時間,時間的長度和蟲的體積成正比,而這段時間讓微生物增長。因此標本在乾燥的同時,微生物也同時在分解蟲體內的組織,這就導致腐敗的臭味產生。
人類一直在和腐敗對抗,抑制腐敗的發生才能讓食物保存得更久,因此各種食物加工的技術,其實就是避免腐敗的技術。要如何讓標本不要腐臭,就只要抑制腐敗的產生,循著這個思路去想就可以找到方法了。
經過測試,我通常按照以下的原則製作標本,提供給大家參考(這裡指的是從濕貨到乾貨的過程,不包含乾燥的標本重展)
1.新鮮的原料
標本的材料要新鮮,後續的加工才有意義。自然死亡或是死很久的蟲,微生物已經分解了體內的組織,臭味的分子已產生,就很難透過後來的加工去除,就好比肉都發臭了,透過加工要掩蓋過那個味道也很難。
2.醃漬抑制微生物
我大部分製作的標本,以甲蟲為主,因此這樣的方法不見得適用在所有的昆蟲。
醃製,也就是改變環境讓微生物被殺死或是抑制生長,我選擇比較沒有毒性的酒精浸泡一週,浸泡時盡量維持在低溫,可以減緩微生物生長。
為什麼要浸泡,這就要說到昆蟲體表與體內消化道都有微生物的存在,當生物體死亡後這些微生物就會開始分解宿主,因此浸泡就是要抑制這些微生物,而酒精要完全滲透到體內也需要一點時間。
而且浸泡酒精的同時,也同時會脫水,這對縮短後來風乾的時間有幫助,但是要注意,過度脫水的後果,就是昆蟲的組織會變得太硬,而且很難回水,特別是體長1公分以下的小型昆蟲。
要避免過度脫水,可以依照蟲體的大小去調整酒精的濃度
例如:
大兜:60~80%酒精
彩虹鍬~金鍬: 50%~60%酒精。
金鍬以下:低於50%,視體積調整
很小型的昆蟲,由於含水量少,乾燥的速度夠快,不浸泡也影響不大。
3.烘乾維持穩定且乾燥的環境
浸泡過的蟲,不管是用乾燥劑、防潮箱、或是烘乾機,只要能夠維持相對濕度約30%~40%,連續不間斷的烘乾,就可以做出美味…不對,是沒有腐臭味的標本了。
以上只是提供個人經驗讓大家參考,要怎麼做還是請各位自己斟酌,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。
PS經過以上流程製作的標本,還是會有味道,是醃漬肉的味道,而不是腐臭飄香,兩者氣味濃烈的程度還是有差,只能說,終究要選擇,那就挑比較可以接受的一方。方法提供給大家參考,未必是最好的,或許你也有更好的方法,也歡迎你分享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